第40章(3/5)
了民间的法子,时常命贴身太监去宫外订外会回来吃呢。
不过,杨蔓娘家里可没有小厮。
所以,一般点外会都是到饭点儿,听见巷子里的店小二吆喝声音,老三杨盼娘便披了厚实衣裳,带着白绾绾,飞快的跑出去跟店小二点菜。
“大姐,快出来吃饭啦,今天咱们吃素骨头面、煎肝儿和姜丝梅子。
”
杨盼娘提着食盒儿回到东屋,朝书房得方向喊了一声儿。
随手将漆食盒儿打开,其间有四层,每一层放着一道菜,里面的面还冒着热乎气儿。
这倒也不奇怪,如今虽然不如现代一般发达,有专门的食品保温的技术。
但是,大宋市井的劳动人民自有其朴素的智慧。
到了冬天,各家店铺中都会在食盒儿里换上温盘来运送食物。
温盘是由上下两层瓷组成,上层瓷较薄,下层瓷较厚,中间的隔层是空的。
需要送出的吃食都装置在温盘之中,在其间的隔层里注上热水,便可使得食物在一段时间内,都保持最初的温度,一点儿都不影响食客用餐。
“就来了。
”
杨蔓娘写了一上午稿子,肚子也饿了,闻声将写好的稿子收起来。
捏了捏有些发酸的眉骨,一边洗手一边道:
“今儿的外会是买的哪家的?”
这个年代的店铺,也有等级之分,有些店铺是可以提供外会的,而有些店铺,则并不需要以外会来招揽客人。
卖贵细下酒,迎接中贵饮食。
像那些规格较高的正店,主要承办的是达官贵人家中大型的宴请,是绝不会提供外送服务的,这也是正店对外营业的规矩。
比如杨蔓娘上工的矾楼,就没有外会服务。
而脚店一类的店铺,通常都会提供外会服务。
不过,脚店售卖的菜品,大多都会设置起送价,而且,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是送套餐,就跟现代的某基套餐似的,明明你只想吃汉堡和鸡块,不想要可乐,也不想要薯条,但点的是套餐,里面就不可能避免。
所以,有起送价的脚店也不是汴京美食爱好者的首选。
一般外会生意最为红火的,还要属分荣的店铺,这类店铺没有最低消费,没有起送价,顾客点菜也可以随心所欲点自己喜欢吃的。
所以,大多数殷实人家都喜欢到这样的地方订外会。
“自然是孙家荣店的,他家的素骨头面不是招牌么!”
老三杨盼娘笑眯眯的回道。
随着杨蔓娘给报房交的小说存稿越来越多,家里的经济也越来越宽裕。
虽然还够不上小康的水准,也买不起汴京的房子。
但在吃食方面,却大有长进,早就不像之前那么省着了。
杨盼娘迅速的将菜品从食盒儿里拿出来,一一摆在桌上。
然后便拎起食盒儿往外跑,毕竟,店小二还在外面等着拿食盒儿回去呢。
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
腊八粥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
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炖大肉......”
伴随着炮仗声儿和外面闹哄哄的叫喊声儿。
不一会子,老三杨盼娘捂着耳朵跑回来了。
“这是叫什么呢?我怎么听着外面还有放炮仗的声儿呢?”
杨蔓娘小心的将白绾绾抱在怀里,捂着耳朵,怕她被炮仗声儿惊吓到